少些浮躁,多点静气,如何?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4年12月18日 |
少些浮躁,多点静气,如何? 徐光普
常常想起十年前审理的那起让我痛心疾首的案件。 在审理一起买卖种子合同纠纷案件中,由于我的“成功”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初步意向,由被告给付原告种子款6000元。为及时达成书面协议,我再三催促原告到庭办理书面手续,没想到原告竟然提出申请,要求我回避该案审理,理由是我与对方律师熟悉,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更换承办人后该案继续审理,最终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该案的处理引起我的深思和反省。原告要求我回避,固然有其它客观原因,其本质的原因却在我自身。因为只想快速结案,对原告的情绪反映有些急躁,未顾忌对方感受,结果丧失了当事人的信任,导致功亏一篑。法官为当事人穷心尽到,却遭到了“不公正”礼遇,何也?躁气使然。 十年来,每当我感觉心浮气躁,都要重温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的那句话——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提出来的,“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也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自我修养的要求。现在,“戒骄”已引起国人足够的重视,但是,“戒躁”的意义却普遍有所忽视。 所谓“躁”者,性急,不冷静是也。躁常与浮相伴,即所谓浮躁,而躁则是浮的根源所在。浮躁是一种情绪,伴随着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心理,主要表现为思想上心神不宁,不知所为;情绪上焦躁不安、急功近利;行动上缺乏理智,盲目冲动。 中国文化传统的内涵是沉稳、含蓄,讲究心平气和、以静制动,正像电影《太极张三丰》中太极宗师所说,“心浮气躁、利欲熏心,怎么能赢?”《论语》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小不忍,则乱大谋”、“三思而后行”,等等,都说明浮躁心态的严重危害。作家贾平凹在《浮躁》一书中说“我们的一生是同浮躁斗争的一生”,说明戒除躁气乃毕生之事。 浮躁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是事业成功的大敌。如今,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强烈追求物质生活的欲望,给人们增加了无形的压力,使一些人少了耐心,多了急躁;少了冷静,多了盲目;少了脚踏实地,多了急于求成。莫非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必然会助长浮躁之风? 治疗浮躁症有一方良药:养一点静气。 《管子•心术》曰:躁者不静。静气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涵养静气的过程,就是在追求一种平衡,营造一种和谐,积蓄一种底蕴,成就一种境界。静气决定处事的态度,心浮气躁、急于求成的作风,归根结底就是缺少一种静气。晚清学者翁同和撰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意在告诉我们,大气之人遇事要心静如水,方能沉着应对。 静气贵在“养”,需要历练和积累。首先,静气靠正气支撑。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正气在身、无欲则静;心态平静、心有定力,浮躁必会离你而去。其次,静气靠学识涵养。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越是博学的人,越是视野开阔,头脑冷静,正像深水表面,总是波澜不惊。诸葛亮《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是对静的最好注脚。 少一些浮躁,多一点静气,对法官尤为重要。中国是礼仪之邦,人情观念根深蒂固,“打官司找熟人”、“托关系走后门”成为民间的普遍意识,对陌生法官执法公正性的怀疑亦成为当事人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法官处在矛盾纠纷的风口浪尖,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任何一个细节处理不当,都会触发当事人的怀疑心理,改变当事人的信任状态。法官的“大事”,重点体现在办案细节上。一位法律学者说“天使和魔鬼都藏在细节里”,意即“细节决定成败”,而对细节的处理效果,尤其需要以静气的涵养为底蕴。有的法官,尽管专业水平较高,仍然办出了较多发还、改判或矛盾激化的案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浮气躁、缺乏静气,导致在细节上太粗疏,常犯低级错误。所以,法官忌做办案机器,要忙里偷闲,闹中取静,用静气拭去心灵深处的浮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做到“大事不糊涂,细节不疏忽”,这是审判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万物静观皆自得,人生宁静方致远。十年前我审判生涯的那次失败之举,将使我刻骨铭心,让我时时自省,告诫自己戒除躁气、蓄养静气,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我的书斋自名为“三省屋”,意义就在于此。
|
|
【关闭】 |
|
|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莘县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xxxx市xxx区xxxx路xxx号 电话:xxxx-xxxxxxx 邮编:xx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