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之探析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年12月30日 |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之探析 刘夫坤 当今世界波谲云诡、乱云飞渡,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巨变,我国在迎来发展的历史机遇期的同时也面临重大挑战:新冠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美国及其帮凶正对我国进行百般围堵打压。“备预不虞,为国常道”(唐•吴兢《贞观政要•直谏》),我国正处于大有可为的这个历史机遇期,能否迎难而上、化危为安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我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探析其中的原因和奥秘,这与中华文明能够源远流长、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是密不可分的。 众所周知,在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中,曾经存在着四种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产生在西亚,今在伊拉克范围,属于两河流域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埃及文明,产生在北非,今在埃及范围,属于尼罗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产生在南亚,今在印度和巴基斯坦范围,属于恒河流域文明;中华文明,产生在东亚,属于黄河流域文明。其他三个古代文明都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且延续至今的。承载着文明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述苦旅。”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的这句话,大概是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最好的诠释。回顾历史我们不难看到,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跌宕起伏、历经磨难:有过辉煌的过去,如秦汉的强大、唐宋的盛世;也有过屈辱的昨天,如南宋覆亡带来的民族危机、清朝末年的半殖民统治和国土沦丧,但是经过无数先辈仁人志士的浴血抗争,中华民族至今仍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究其原因,五千年辉煌不断的中华文明,即说明了具有抗争革新发展、多元认同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勤劳勇敢、顽强生存、百折不挠的中国人民韧性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道。中华古老文明,是由中华民族历代亿万儿女缔造的,如果把中华文明比作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花,那么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韧性便是花的根,这个根已经深深刻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骨髓之中,它是支撑中华民族熬过漫漫长夜和坚守住无数次关键时刻的源动力,正是具有这种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韧性,中国人民才能生存发展到今天。 一、独特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中华文明 纵观中国历史,尽管不同时期的地理版图有所变化、风俗习惯有所变化,但从传说中的盘古开天的洪荒时代到现今中国,黄河流域这个中华民族基本生存地始终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得益于抗争革新发展、多元认同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抗争革新史。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自公元前841年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也称周昭共和元年),中华民族不断地在与入侵外族抗争和自我革新。自清朝以前中华民族大多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秦朝时为了北击匈奴民族的入侵,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将兵却匈奴七百里,致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同时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西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匈奴的威胁,卫青、霍去病等将军先后带领大军跨过长城深入漠北出击匈奴;东汉时期大将窦宪再次出击匈奴三千里,至燕然山勒石为记;唐朝时期抗击了突厥族的入侵;北宋时期抗击了契丹族的入侵;明朝时期为了抵御鞑靼民族的入侵再次修建一段防御城墙―――明长城;近代中国经过八年抗战驱逐了日本侵略者。外来异族的入侵不仅没有消灭中华文明反而被同化,并且给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异族的文化基因,因此中华民族不仅守住了自己的生存家园、延续了自己的种族,也催生了新的源动力。在抵抗外族入侵的同时,中华民族也不断进行着自我革新和革命,古人很早就从思想和制度层面认识到变革对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在思想层面,《礼记·大学》记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该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另外代表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基础之一的《周易》也讲求“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肯定“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意思是:四季的循环与万物的消歇,是由天地的变化形成的,商汤和周武王所发动的革命,顺乎天意和人心。在制度层面如秦代的商鞅变法,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明代的张居正改革,清末的戊戌变法,正是这些无数次的变法和革新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再譬如秦末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明末的李自成起义,清末的金田起义,近代的武昌起义,这些一次次的起义不仅造成了历代统治阶级政权的更迭,更促进了我国根本社会制度的不断进步,使中华民族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跟上了历史发展的时代潮流。 多元认同包容的民族精神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内涵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上。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长期以来对人、自然事物的理解、各种精神观念、文化思想的总和,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文化方面,其最大特点就是他的无限包容性,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思想流派,如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代表着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产生了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老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这些思想流派仿佛夜空中的灿烂群星、争相辉煌,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没落,有的影响深远历久弥坚,如现今仍存在的“儒”、“释”、“道”三家,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享誉世界。这些流派虽然分门别类、自成一体,但从没有视其他流派为异类而予以封杀,反而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思想观念,如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一统思想;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意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另外,作为中华主体民族的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长期相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相互融合、相互学习,如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西汉汉元帝时期的昭君出塞(也就是那个落雁的美女,天生丽质画不出,归来枉杀毛延寿),魏晋南北朝时期400年的五胡乱华,唐朝时期的文成公主出嫁吐蕃松赞干布,清朝时期满族和蒙古族的通婚,蒙古族和满族在中原占据统治地位等,且不论这些事件的动机和时代背景,但均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各民族的思想基础,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提升了全民族的文明程度。二是艺术文化层面,表现为文学作品及琴棋书画,从最常见的文章叙述到高深的曲艺内涵无所不在:如先秦时期以诗歌为代表的诗歌总集《诗经》及《离骚》;汉代的以《长门赋》和《洛神赋》为代表作品的辞赋;唐宋时期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人物创作的诗词;元代的以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郑光祖为代表人物创作的曲和戏剧;明清时期以“四大名著”为代表作品的明清小说;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口口传唱的震撼人心的伟大民族史诗。这些林林总总的文学作品发人深省、诗词绝句开创先河、成语歇后语警示后人、书画作品弥足珍贵。特别是,最能体现民族特色的汉字得到发扬光大,除了书法作品极具欣赏性和收藏性外,由此衍生的笔墨纸砚也成为了独特的民族产业。另外,以剪纸、刺绣、戏曲、京剧为代表的非物质传统文化,也自成一体、深入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风俗文化层面,主要表现为传统节日的传承:如欢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春节、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先贤屈原的端午节、尊老敬老和思念远方亲友的重阳节,尤其是踏青扫墓兼具自然和人文两大内涵的清明节,将节气和民俗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先人们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传统观念,正是这种观念形成了全体中华儿女同种同源的共识,凝聚了五千年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向心力。坐落于陕西桥山的黄帝陵墓封土巍峨高大,四周被无数饱经风霜的松柏环抱,里面埋葬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之一的轩辕黄帝。轩辕黄帝作为中华文明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受到全体中华儿女的永久敬仰和尊崇。早在新石器时代,以轩辕黄帝为首的氏族部落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于蛮荒苦难中历经磨难,艰苦拓殖,终于使中华民族始脱混沌、开启鸿蒙,千百年来不分贵贱、不论种族,皆视轩辕黄帝为共同的始祖而顶礼膜拜。没有特殊原因,每年的清明节国家都要在始祖殿前举行庄重的公祭大会,全世界炎黄子孙代表隆重集会共同纪念这位人文始祖,缅怀始祖功德,弘扬始祖气节,振奋民族精神,祈愿轩辕始祖在天之灵,壮我华夏儿女之魂魄,振我中华民族之精神,助我实现民族复兴之梦想。 二、特质的民族韧性延续了中华文明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韧、不易折断的性质。三毛曾说过“请相信生命的韧性是惊人的。”这是对生命的感喟,蕴藏着对生命的留恋。而我想说,请相信中华民族的韧性是惊人的,正是具有这种韧性,让中华儿女的血脉里始终流淌着生存的浩瀚海洋,处惊不变,历久弥坚。 顽强生存的韧性是民族延续的潜质。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生存的珍视是其他任何民族都不可比拟的。中国人历来讲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个家庭如果没有了后代传承就是对祖先最大的不孝,正是这种“重生安死”的传承习俗客观促生了种族的延续。另外,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从出生到离世的每一项人生大事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譬如人一出生家人要给过满月、百日,在古代成人后还要举行成人礼,及到男婚女嫁时家人更是邀请亲朋好友一起隆重举行纪念仪式以示祝贺。等到先辈离世,后人必须举行完丧葬仪式方可安葬,还要植树立碑以示纪念、虔诚守孝以示尊重。这些风俗习惯无不体现着对个体生命的敬仰。这些许许多多的仪式促成了人的个体对生命和生存的珍视,使个人产生强烈的家庭的担当和社会责任感:对幼年子女的抚养、对年老父辈的照顾。他明白,一个人活着,不是单纯为自己,更是为了家庭和社会,因此在生活中不管遇到多大的艰难和险阻,他都不会轻言放弃,他可能暂时低头,也可能忍让,但绝不会折断自己的脊梁,因为他深谙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正像柏拉图所说:人是一切事的尺度,是存在者之存在,不存在者之不存在的尺度。如战国时期的孙膑,为避免庞涓的迫害通过装疯作傻进行欺骗,后来成功的逃离魏国,最终在马陵道埋葬了庞涓;越王勾践三年的卧薪尝胆麻痹了夫差,才恢复了自由再造了越国;司马迁在身受宫刑的情况下,忍辱负重成就了《史记》,这样的例子在古代不胜枚举。 勤劳勇敢是民族发展的传统美德。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人们不能没有面包而生存;人们也不能没有祖国而生活。中华民族是从黄河源头走出的智者,其血脉里流淌着黄河桀骜狂野的无穷力量,只要身体里还有一滴血,就能挽起千钧重量。从北地的大漠收残阳,到南国的明月醉荷花,广袤的中华大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儿女,这是一个在长城上起舞、在黄河里放歌的民族,如胡杨般生而不倒,死而不朽。这个民族用勤劳勇敢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四大发明传播了中华智慧;万里长城挺起了民族脊梁;秦俑汉宫,历经沧桑;龙城飞将,无上荣光。王羲之如椽的毛笔染墨了一池碧水,使《兰亭序集》流芳千古;李时珍小小的背篓承载着二十七年药香,让《本草纲目》造福万家。现今中国,天宫造月实现了千年梦想,蛟龙入海探寻了大洋世界,电商、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成为世界新的四大发明,“基建狂魔”的南海岛礁建设延伸了蓝色国土,“一带一路”的畅想给世界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再一次让世界瞪大了眼睛,刮目相看。 百折不挠是民族文明进步的动力。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生命的一种境界,他体现了一种义无反顾的殉道精神,昭示了生命的不屈与坚韧,显示了生命的蓬勃与无惧,拥有这种精神的中华民族,才会书写生命的华章,才会让后人千秋万代的仰视。如远古传说中的大禹为了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愚公移山讲述的一位愚人为了让子孙后代方便出行挖山不止;天神后羿为了挽救万千生灵不受十个太阳的炙烤勇敢射日,三个神话传说都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倔强的不服输的民族精神。进入文明时代后,无数中华先民,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义无反顾,置自身的安危于不顾,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肉体和生命来捍卫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用一腔热血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意思是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也不会后悔,)在屈原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倔强文人在漫漫长路上下求索的信仰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范仲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政治贤人忧国忧民的千古浩叹;“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在戚继光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英雄志士赤心报国的爱国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张载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哲人大儒继往开来的广阔胸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林则徐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民族精英忠贞大义的浩然正气。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进步,无数革命先烈更是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勇往直前,他们再一次用忠诚和执着宣示了无私的信仰,用行动和壮举捍卫了崇高的理想,把一个崭新的中国从旧的世界里拯救出来,一个更加文明进步的中华民族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文明需要传承,有幸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汤汤。“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周易•系辞下》),进入新时代,心怀梦想、执着追求的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高瞻远瞩,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将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必将会激发全民族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相信中华民族的命运方舟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正确引领下,必将乘风破浪、高歌远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全民族共同的伟大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2020年12月28日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