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太的心结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1年07月20日 | ||
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人民法院报》记者 余建华 《人民法院报》通讯员 吴 正 张黎虹 “多亏法官了,14年的‘结’终于解开了!”近日,年逾九旬的杜老太迈着蹒跚的步子,坚持来到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人民法院杜泽人民法庭道谢。 “法官,我要告他!这人借完钱后就没有音讯,14年了!明明当初说好马上还钱的,怎么可以言而无信!我老婆子心里气啊!”杜泽法庭副庭长袁凤良第一次见到杜老太,是在法庭的立案窗口。杜老太指着一张欠条上的红色手印,对着窗口的小姑娘说。 一旁的袁凤良看到杜老太年事已高,情绪激动,担心她出事,便将她引到接待室,详细了解情况。 原来,2006年,在杜泽集镇开店的羊某因为儿子患病急需用钱治疗,向邻居杜老太借了1万元。借钱时羊某再三表示只是临时周转,很快就还钱,还出具了一份欠条。 但因治疗费用远超羊某预计,他不得不外出打工赚钱。自那之后羊某再没有回过杜泽镇,还钱的事更是没影了。 这期间,杜老太多方找寻,也未能联系上羊某,便一纸诉状将羊某诉至杜泽法庭。 袁凤良了解案情后,立即按照欠条上的名字查询羊某的信息,却发现查无此人。但杜老太十分坚定地说羊某是供销社改制前的职工,原来就住在杜泽老街的打铁铺旁,不可能没有这个人。 杜老太如此确信,但系统里又查不到羊某的信息,袁凤良决定前往杜泽老街实地走访。 走访时,当地许多村民都表示听说过羊某这么个人,但不确定是哪个村的,还有人表示听说羊某的堂弟在衢州城里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三次走访时,袁凤良从一位年长的村干部处得知,羊某在欠条上的签名并非他的真名,只是同音,而且羊某户籍地址就属于他那个村,但非他们村的村民,属于居民户口。通过这个线索,袁凤良成功锁定了羊某的真实姓名,其照片也得到了杜老太的确认。 寻人似乎遇到了曙光。可是只有一个已常年不住的户籍地址,没有联系方式,怎么联系上羊某又成了问题。 “不能简单机械地结案,一定要找到羊某。”袁凤良请求杜泽派出所协助查询羊某的其他居住地址或联系方式。多方努力下,袁凤良终于通过羊某多年前在外市办理居住证留下的房东电话,辗转找到了羊某的联系电话。 羊某在接到袁凤良的电话后,尴尬地解释道:“当年儿子病重,为了给他治病,在杜泽欠下了很多钱,这么多年过去了,确实记不清哪家欠了多少。”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年你遇到困难,邻居愿意伸手帮一把,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我们就更不能寒了他们的心!” 袁凤良严肃地批评了羊某,当天晚上,羊某就通过在衢州的亲戚将这1万元交到了杜老太手上,杜老太14年的“心结”终于解开了。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