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文苑

八旬母亲的笑容

来源:   发布时间: 2021年07月28日

八旬母亲的笑容

来源:人民法院报

本报记者 本报通讯员 贾小城

    “法官,我要打官司,我的生活太苦了,四个儿子都不尽孝。”这一天,重庆市忠县人民法院第三人民法庭法官石建军像往常一样,在立案大厅忙碌着整理新收的案件,被这突然的声音打断了手里的工作。

    夏日的山城,总是阴雨纷纷。老人拄着拐杖,全身湿漉漉的,艰难地挪动着脚步,朝立案窗口走来。见状,石建军立即跑上前搀扶老人坐下。

    经过了解,老人熊某系黄金镇大山村村民,已年近八旬,育有四个儿子。如今,儿子们都已成家立业,却常年在外,未能及时履行赡养义务。随着年龄的增长,熊某越发觉得需要有人照料,便要求四个儿子履行赡养义务。经过几次协商,四个儿子都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无奈之下,熊某将四个儿子告上法庭。

    办理立案手续后,案子分到了石建军手中。他及时审查相关材料,考虑到老人住址距离法庭有近30公里的路程,石建军决定将庭审现场搬到老人所在地的村委会。

    庭审中,石建军了解到,老人常年体弱多病,日常生活已难以自理。另一方面,四个儿子均由于生活压力,不得不外出务工。

    “这个案子事实清楚,适用法律也不存在难点,虽然可以根据法律规定直接判决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但是老人需要照顾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庭审后,石建军认为,这起案件不能简单判决结案。只有真正解决原告无人照料的现实问题,才能有效保障老人有一个安乐祥和的晚年。

    几经考虑,石建军决定先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并提出了将原告送往条件较好的养老院,由子女分担费用,以解决赡养问题的调解方案。

    然而,四个儿子的意见并不统一,对赡养老人仍抱有抵触情绪。石建军便采用“背对背”的方法,讲老人的生活现状,并从赡养父母的法定义务、提高老人晚年生活质量等角度,耐心细致地进行释法说理。

    当了解到老人艰难的生活状态时,四被告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我们愿意接受法官提出的调解方案,接下来就陪同母亲一起寻找适宜的养老院。”

    不久后,熊某在儿子们的陪同下,再次来到法庭,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感谢法官提出的方案,我们找到了一家条件不错的养老院,现在也不用担心养老问题了。”一见到石建军,熊某就连声表示感谢,并提交了撤诉申请书。

    看到熊某彻底解决了生活后顾之忧,石建军也感觉如释重负。这一天,他心里感到无比踏实而温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