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报》:四步路跨越一座山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5年05月20日 | ||
《日照日报》 第4196期 第A2版:本市新闻 四步路跨越一座山 ——莒县法院“信访创稳”的创新实践
本报记者 张兴杰本报通讯员 张玉刚 王明龙 2012年以来,莒县市以上涉诉信访量以65%的幅度连续两年下降,至2014年,涉诉进省、进京访从两位数下降到个位数。 2014年,莒县法院成为被表彰的全市惟一一个“信访维稳先进法院”。 连续3年信访量持续下降蕴含着什么样的必然?该县法院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先行走好了四步“路”,跨越信访这座“山”。 变“头疼医头”到“先医未病” 2012年,基于许多信访案件源于村干部普遍法律意识较差、依法治村能力不强这一实际,县法院在办案之余,决心协助党委政府搞好“源头治理”,为此启动了“打桩结网、防线再造”工程。 推行社区法官制度,一名法官联系两个(村)社区,发展培训一名村党支部书记或者村委主任作为司法联络员,在村内打上“法律之桩”,对他们进行专门法律辅导,在第一时间处理好村民之间矛盾纠纷。先后在1053个村培训村干部2106人,人民法庭每年减少民事收案近1000件。 既“全案承包”又“庭所联动” 莒县法院在10处人民法庭全部落实“法庭全案全责制”,对辖区矛盾纠纷实行立、审、执、访“全案承包”、就地化解。仅2015年1—5月份,10处法庭就化解纠纷706件,无一越级上访和非访。 同时,各法庭主动与司法所联合,建立“庭所联动”机制,4年来化解矛盾纠纷4628件,为当事人节约诉讼费200余万元。 该院还利用审判实践中农村普遍存在的典型案例,分类型编印宣传材料1.5万册,依托10处法庭开展“百案千村大巡讲”活动,宣传面覆盖了全县170个社区和1100个村庄。 变“闭门躲访”到“开门接访” 每逢周三“院长接访日”,院长及党组成员坚持雷打不动,严格落实“首接责任制”,对首次接访案件一包到底。 该院与市中级法院“纵向”视频连接共同接访,现场接办督办上级交办案件。对县委、县政府领导接访的涉法案件,实现100%接办化解。 同时,广泛开展“阳光司法面对面”活动,将调查取证、庭审质证、执行听证、诉讼费用核对面对面贯穿案件全过程,让当事人参与诉讼执行,诚心服判。 变对“法律白条”无奈到对法院高度“信赖” 一直以来,“法律白条”是执行难的代名词,在法院权威备受挑战的同时,也令当事人倍感赢得官司拿不到钱的“无奈”。当事人因执行问题上访占到信访总量80%以上。 该院下决心解决“执行难”,自2012年4月起,实行执行警务化,持续掀起高密度的“执行风暴”,广泛开展“民生执行大会战”“治老赖、立法威、护诚信”等“执行风暴”100余次,共执结多年积案1048件,将2396万元执行款一一发放到当事人手中。四年共为432名困难当事人发放执行救助款60万元。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