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报》8月25日
齐心合力 化解纠纷
日照两级法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纪实
(通讯员:胡科刚)“有一种工作叫一周十八个庭,有一种疲惫叫坐骨神经痛,有一种态度叫无奈的坚持,有一种心情叫谁都不想理!”这是中院一名法官在微信上的吐槽。近年来,随着立案登记制的实施,大量案件如潮水般涌入法院,自去年5月至今,全市法院已受理案件52000余件,案件压得一线260余名办案法官疲于奔命。
社会矛盾多样和社会纠纷多发,决定了必须用法律的方法解决法律争议,用基层的方法解决基层问题,用多元的思路解决多元的利益纠纷。日照两级法院创新工作举措,积极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多方参与、司法推动”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为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凝聚共识,推动纠纷化解平台的建立
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矛盾纠纷,仅靠法院力量显得单薄,日照两级法院紧紧依靠党委政府调动和支配社会纠纷解决资源,聚各方力量协同化解社会矛盾。
在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完善“向前一步”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日照中院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的意见》、《诉调对接中心工作职责》、《诉讼指导分流办法》等规章制度,对诉调对接工作各环节的操作规程、衔接流程、时限要求等均作出了具体规定。
两级法院积极协助司法行政部门在镇、街道设立人民调解中心,在各村居设立人民调解室,形成了法院(法庭)、镇街道、村居三级调解网络。
在此基础上,法院主动邀请人民调解员旁听典型案件审理,定期举办培训班,讲授民法通则、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继承法、婚姻法等常用法律知识及调解技巧、程序和调解协议的制作。
“多谢你啊,叔,也多谢王法官,帮我挽回了这个家。”巨峰镇村民卢某紧紧握着人民调解员和法官的手。刚刚通过岚山区法院巨峰法庭法官王群和涉案村的人民调解员,成功调处了这起离婚纠纷案件。
今年3月29日,卢某的妻子杨某来到岚山区人民法院,要求与卢某离婚。立案庭工作人员看到杨某年轻的脸上满是怒容,好像刚吵过架一样,于是决定先不立案,通过无缝诉调对接机制,将案件移送诉讼服务中心的人民调解室。经过工作人员的劝说,杨某坚持要求先立案再说。
随后,该院将案件委托给了巨峰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该村人民调解员多次到家中调解说和,杨某同意和好,向法院申请了撤诉。
两级法院积极搭建“诉调对接”平台,与市妇联、贸促会、仲裁委、司法局等部门分别会签诉调对接工作文件,相继建立和完善了行政案件协调和解、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联调速裁、婚姻家庭案件委托调解等工作机制,实现解纷资源集中化、解纷流程模块化、解纷人员专业化和社会效果最大化。从而实现矛盾纠纷的科学分流和快速调处,达到矛盾纠纷“一条龙”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的目的。
“五环调解”,将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农民工段某因某建筑公司欠其劳务费5万余元而到法庭要求起诉,城阳法庭并没有当场立案登记,而是耐心地进行法律释明,并挤出时间到被告单位进行诉前调解,双方很快达成了还款协议。
段某对于没用起诉就拿到了一半现金,十分满意,遂于5月19日上午专程赶到城阳法庭,向干警们赠送了一面上书“一心为民、公正执法”八个大字的锦旗,对法官连声道谢,以表达全家的感谢之情。
面对矛盾纠纷,日照两级法院探索实施了 “五环调解法”,尽可能地促进案结事了人和。
——诉前调解。各基层法院通过设立驻村工作室、巡回审判点、开展“无讼社区”创建活动等方式,选派法官定期进村居、社区、重点企业,与街道社区、企业相关人员携手化解矛盾,努力实现纠纷不出村庄、社区、企业。莒县法院大力实施“打桩结网、防线再造”工程,在村居内打上“法律之桩”,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过滤网”;依托县社会矛盾调处中心,推动交通事故、医疗、劳动争议专业化调解,已化解纠纷3000余起,该院被授予“全省多元化纠纷解决改革示范法院”。
——立案调解。立案庭主动发挥职能作用,对于在保全、立案阶段可能达成调解意向的案件,由立案庭工作人员及时快速进行调解。专门印发《立案调解工作暂行规定》,明确立案调解范围、原则、时限、程序、文书等内容,通过确立“诉前保全促调解、立案审查促调解、庭前受邀促调解、因案制宜促调解”的机制模式,使立案调解成为快速解决纷争的绿色通道。
——特邀调解。主动吸纳符合条件的组织及个人成为特邀组织或者特邀调解员,接受人民法院立案前委派或者立案后委托调解。目前,全市法院共聘请退休法官、人民陪审员、律师、相关领域专家组成300余人的调解团队,吸纳调解组织20余个。同时,不断健全完善司法确认等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效力保障机制,确保“诉”与“调”真正对接得起来,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信访调解。2010年以来,全市两级法院院领导每周三坚持实施“院领导接访”制度,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主动听取人民群众对于诉讼案件的意见,两级法院领导班子成员共接访1600余场次,接待群众来访、咨询15000余人次,大量的涉诉信访案件吸附在法院,解决在当地。同时,中院信访庭在大厅设办事窗口,承担接待群众日常来信来访、申诉和申请再审的受理审查、判后答疑等多项职能。
——律师调解。探索实施律师参与和化解涉诉信访案件、律师代理申诉制度,在中院诉调对接中心设律师代理申诉案件值班室,从2家律所选任了20名优秀律师轮流值班。律师经阅卷认为案件有问题的,及时提出补正建议,认为案件没有问题的,积极配合法院做信访人的服判息诉工作。截至目前,律师共接待当事人各类申诉案件48件,息诉罢访9件。
延伸职能,各基层法院工作亮点纷呈
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各基层法院和人民法庭处在第一线,它们立足自身实际,开拓性地开展工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验做法。
莒县法院实施“打桩结网、防线再造”工程,组织10处法庭干警深入辖区每个村庄,发展一名村支部书记或者村委主任作为司法联络员,由法庭对其法律培训,将其培养成为一个化解矛盾的行家里手,村村都有联络员,都在履行解纷职责,由此形成遍及全县各村的矛盾纠纷第一道“防线”。目前,法庭干警已进驻1026个村、170个社区,培训司法联络员2052人,解答群众咨询1.8万人次,化解矛盾纠纷3280起,人民法庭每年减少民事收案近1000件。该做法被《人民法院报》头版头条予以刊登。
东港区法院在辖区较大的社区和村居设立“法庭工作站”,同时全院所有75名法官在辖区内均设有“法官工作室”,每月定时到法官工作室工作。坚持“送法进厂”,帮助企业理顺经济合同、劳动关系,解决经营和管理中遇到的法律问题,防范化解风险。在中小学校开设“法律讲堂”。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十几名资深法官担任中小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定期到学校开展法律宣传、组织模拟法庭,及时解答师生和家长的法律咨询。把司法功能向诉前拓展、向判后延伸,拉长了司法服务“链条”,构建起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多元纠纷解决新模式。
岚山区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增设了案件分流室、人民调解室、司法确认室、法官工作室,3处人民法庭建立了诉调对接工作站,建立了人民调解“专家库”和“志愿者”队伍。同时,根据不同案件性质,采取不同形式,积极主动联系辖区交警大队、妇联、民政局、司法所、社区和村委会、保险业协会等多个部门,建立“联调联动”工作机制,通过这种“大调解”工作体系,最大限度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和初始阶段。
五莲县法院在立案庭设立“分流联动调处管理办公室”,负责受案后的分流委托事宜;在乡镇设立“调处中心”,组织调解员培训,协助辖区党委政府处置突发性事件,指导辖区委托调解工作;在村居设立“说事室”,发展村居人民调解员,指导建立相应工作规范,处理好本村村民纠纷;在行政机关设立“协调室”,及时掌握行政争议和信访苗头,开展诉前调解工作,整体形成了以法庭为中心,以辖区站点为依托,庭站点三位一体、辐射整个辖区的便民诉讼网络。
日照开发区法院根据当地大项建设引发纠纷多,处理难度大的重点,积极服务大项建设,联合区有关部门开展大项目建设“法律经理”活动,全院8个业务庭的庭长兼任了项目法律经理,对大项目建设从合同签订、征地拆迁、建成投产等,全程跟上服务,建言献策,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担任项目法律经理以来,法院先后参与管委会大项目建设重大事件协调10余次,到企业开展法律讲座20余次,对企业化解经营风险、避免经济损失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