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2019年1月1日 星期一

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 http://zzzy.sdcourt.gov.cn

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21年1月24日)

2022年03月24日
作者:枣庄中院新闻管理员
打印 分享到:

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2021124日在枣庄市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孙英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中级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20年,全市法院在党委坚强领导、人大有力监督和上级法院有效指导下,在政府、政协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队伍建设为保证,以实施六大攻坚行动为着力点,忠诚履行法定职责,各项工作取得新发展。全市法院受理案件63011件,结案65668件,同比分别上升14.90%12.97%,其中中院受理案件7867件,结案7929件,办案质效持续向好,为护航抗疫、服务大局贡献了司法智慧和力量。

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执法办案,服务保障六稳”“六保

全市法院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各级党委及上级法院决策部署,坚持疫情防控和审判执行两手抓、两不误,全力保障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六稳”“六保任务落实。

助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全市法院闻令而动,捐款33.47万元,派出干警5420余人次参与联防联控,为疫情防控贡献法院力量。运用法律武器保障疫情防控,依法从快从严审结妨害公务、物资诈骗等涉疫情犯罪案件23件,有力维护了防疫秩序和市场秩序。薛城法院审结的张某某口罩诈骗案入选全省法院服务保障疫情防控和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十大典型案例。

积极推进审判执行工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及时调整办案模式,大力推行网络办案,网上立案审查89594件,远程提审1233人次,视频开庭1133件,网络查控12567次,网络拍卖1358件;创新组织露天庭审2087场次,实现了疫情防控常态化、审判执行不停摆露天法庭的做法被省法院在全省法院推广,并被新华社、学习强国推介。

依法服务六稳”“六保制定服务企业战疫情稳经营促发展意见,依法保障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开通绿色通道,妥善处理因疫情引发的买卖合同、租赁合同等违约纠纷案件,为危困企业缓减免诉讼费,支持减免或缓交房租,市中法院快速将康力医疗器械公司债权执行到位。引导当事人互谅互让、共克时艰,44.75%的民商事案件当事人达成调解或和解,68.92%的生效裁判自动履行。

二、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落实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积极参与更高水平的平安枣庄建设,努力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依法惩处严重刑事犯罪。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依法严惩间谍、邪教等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从严惩治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审结放火、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危险驾驶等案件662件。严厉打击侵犯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犯罪,审结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等案件760件。依法惩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审结合同诈骗、网络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案件161件,峄城法院审结发展成员6万人、吸收资金3亿元的张某组织、领导传销犯罪案。依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审结生产、制售假药、有毒有害食品等案件32件,山亭法院依法判处利用地沟油加工食用油”2720余吨的井某某有期徒刑11年。深入开展禁毒斗争,审结毒品犯罪案件17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案件21件,首次适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依法审结中国石化集团山东石油总公司原总经理冯东青职务犯罪案。

坚决打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收官战。切实履行扫黑除恶重大政治责任,2018年以来,全市法院依法受理一、二审涉黑、涉恶及保护伞案件57285人,审结56284人,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66人,依法严惩了满宇然、朱彦彬、褚松青等6个黑社会组织犯罪,公安部挂牌督办的满宇然案入选全省法院扫黑除恶十大典型案例。强力打财断血,判处财产刑及追缴、没收违法财产共计9046.95万元,执行到位8060万元,铲除黑恶势力经济基础。积极参与线索清仓”“逃犯清零”“行业清源,及时移交涉案线索、提出司法建议,促进行业治理、源头治理。广泛开展司法宣传,召开新闻发布会,参与网上成果展,发布典型案例10个,在全市64个乡镇街道、2528个村居社区张贴布告,持续壮大社会参与合力。及时总结专项斗争成功经验,健全完善常态化机制,推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

切实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坚持以审判为中心,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证据裁判制度,推行律师辩护全覆盖,坚守防范冤假错案底线。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该严则严、当宽则宽、罚当其罪,依法对32名被告人免予刑事处罚,对350名被告人判处缓刑,对2125名认罪认罚被告人予以从宽处理。坚持教育与挽救相结合,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38件,封存轻罪记录40条,回访帮教29人次。保障激励罪犯改造,审结减刑假释案件999件。

三、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着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全市法院积极参与优化法治环境“4567”专项行动,出台服务保障意见13个,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公正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监督支持依法行政。助力法治政府建设,审结一审行政诉讼案件639件,审查非诉行政执行案件625件;促进官民矛盾面对面解决,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位居全省第一;深化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组织旁听庭审、业务培训、座谈反馈等活动,推动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当好党委政府的法治智囊,主动对接棚户区改造、退城进园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确保行政行为依法推进。

加强产权司法保护。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产权,严格区分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正当融资与非法集资、合法财产与违法所得、公司财产与个人财产等界限,审结一审涉企刑事案件、民商事案件14089件,依法保护企业和企业家的人身、财产安全。坚持保护市场主体就是保护生产力,建立班子成员联系企业制度,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开展百名干警走访百家企业活动,努力以司法服务硬措施,营造企业发展暖环境。支持创新驱动发展,与全省中西部十地市法院签署加强知识产权跨区域协作协议,联合市场监管局、公安局等涉产权执法部门及中介机构实行三联共建,织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网络;积极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侵权违法成本,审结商标权、著作权、不正当竞争等纠纷案件336件。

助推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和挽救机制,与市国资委、工信局等16个部门建立府院联动机制,推动设立破产管理人协会、破产费用专项基金,健全破产重整企业信用修复机制。开展破产案件专项清理行动,审结破产案件69件,同比上升127%,累计盘活资产16.12亿元,激活土地1868亩,稳定职工1.02万人,化解不良债务28.72亿元,切断担保圈债务2.08亿元。薛城法院创新采用合同债权分配方式,仅用4个月快速办结涉及7.92亿元债权的鲁南国际城破产案,盘活枣庄西站附近123亩闲置土地。市中法院审结枣庄祥泰置业公司破产重整案,使海纳花园”“万泰花园建设项目涅槃重生,900余套下岗职工安置房顺利交付。服务全市僵尸企业出清,全力支持政府做好兼并重组、职工安置、信访化解、招商引资等工作,对10僵尸企业通过受理破产快速出清。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持保护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权益并重,引导企业妥善应对互联互保风险,审结票据、借款、担保等纠纷案件7548件。持续开展打击逃废金融债务审判执行专项行动,2018年以来审结涉枣庄银行、枣庄农商银行等金融债权案件3937件、刑事案件6件,加大执行力度,追赃挽损9.61亿元。延伸司法服务,提出强化金融监管、在合同中约定诉讼文书送达地址等司法建议,促进优化放贷流程、加强贷后监管、提高诉讼能力。

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环境资源审判,在运河古城、冠世榴园、抱犊崮等文化风景保护区设立巡回法庭,推行刑事、民事、行政三合一审理模式,审结涉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刑事案件53件、民事案件258件、公益诉讼案件4件。台儿庄法院联合区自然资源局设立全市第一个司法生态修复基地,推动成立环境修复专项基金,通过补种复绿、劳务代偿等司法手段,呵护蓝天碧水青山。

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

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积极回应民生诉求。依法保护人身权益,审结人身伤害、交通事故、医疗损害赔偿等纠纷案件2207件,适用城乡居民人身损害赔偿统一标准,解决同命不同价问题。依法保障群众安居乐业,审结物业、商品房买卖等纠纷案件3502件,多起逾期交房、逾期办证群体性案件得到妥善解决;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审结劳动争议、追索劳动报酬等案件1358件,为农民工追回血汗钱”680.97万元。积极促进和谐家庭建设,审结婚姻、继承、赡养、抚养等纠纷案件5378件,滕州法院家事少年审判庭被授予山东省三八红旗集体,并被确定为全市首批未成年人关爱教育基地。依法保护弱势群体,审结国家赔偿案件11件,向困难当事人发放司法救助487.72万元。

努力实现当事人胜诉权益。加大执行力度,执结案件14267件,实现胜诉权益31.25亿元。坚持精准攻坚,开展涉六稳”“六保、涉民生、涉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等专项执行行动26次;开展查封土地使用权专项清理行动,盘活土地174亩,7个重点项目得以加速推进,中院快速拍卖高新区某集团公司被查封土地140亩,使1.2亿元招商引资项目顺利立项入驻。推动诚信机制建设,对14519人限制高消费,将不履行生效裁判的2296名被执行人纳入失信名单,为7928名履行义务被执行人及时解除失信、限高措施。践行善意执行、文明执行理念,灵活采取放水养鱼等执行措施,最大限度实现申请执行人兑现胜诉权益、被执行人继续生存运营的双赢效果,人民法院报专题报道了枣庄法院执行工作经验。

深度融入社会综合治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案普法、以案释法,通过审理小案件释放大道理,用法治力量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开设《民法典》宣传专栏,参与全市民法典百人宣讲,组织宪法宣誓、巡回审判等活动12次,送法进社区、企业、学校41次,连续20840余人次走进直播间说理释法280场次,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坚持标本兼治涉诉信访矛盾化解,自觉将个案审判置于天理、国法、人情之中综合考量,努力实现办案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强化信访积案清理,推行律师代理申诉制度,依法处理来信来访6000余人/件次,审结申诉、申请再审案件286件,全市法院涉诉信访、赴省进京访同比分别下降6.5%17%

五、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办案质效和司法公信力

坚持转理念、转模式、转作风,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确保公正高效司法,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

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积极融入党委领导下的社会治理大格局,推动创建无讼社区、无讼村居,将万人成讼率纳入法治建设考评。强化诉源治理,汇聚社会力量化解社会矛盾,在法院机关、人民法庭设立诉调对接中心31个,选任493名特邀调解员,协调工会、妇联、住建、金融、市场监管等部门成立行业调解组织,设立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一体化处理平台、行政争议审前和解中心、执行和解中心,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消灭在萌芽状态,全市法院诉前调解纠纷24140件。

深化智慧高效办案改革。强化智慧法院建设应用,实现从诉前调解、立案、审判、执行、卷宗流转全流程网上办案,努力向信息科技要质效;推行电子送达,率先联合市司法局、律师协会、基层法律工作者协会签署《推进诉讼文书使用电子送达实施意见》,实现一键秒送;联合邮政公司成立全省法院首家集约送达中心,集合智慧法院和邮政智慧物流优势,有效破解送达难问题。推进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实行简案速裁、普案快办、繁案精审,提高简易程序适用率,加强对下监督指导,统一法律适用和裁判尺度。全市法院311名员额法官人均结案211件,同比增加22件;院庭长审结疑难复杂案件33119件,占全部结案数的50.5%;平均办案周期58.51天,同比缩短31天;一审服判息诉率为86.09%,同比上升2.79个百分点;二审案件发改率为13.33%,同比下降0.12个百分点。

提供多元集成诉讼服务。强化互联网+”诉讼服务,实现立案、交费、申请保全和鉴定等诉讼事务网上办、掌上办,同时提供12368热线和面对面辅导等人工服务,满足群众多元服务需求。强化跨域立案改革,实现全省三级法院、全国中基层法院异地立案家门口办理。强化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省法院率先升级改造诉讼服务大厅,为群众提供多元解纷、分调裁审、立案服务、审判辅助、涉诉信访、法治宣传集约服务,努力实现走进一个厅、事务一站清

六、不断加强过硬队伍建设,切实推动司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坚持全面从严、持续从严,强化法院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推动司法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理论武装,组织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86次、党支部学习949次,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向党委报告重要工作、重大事项217次。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大力实施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工程,持续推进一院一品牌、智慧党建和党建文化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开展院长讲党课、支部书记述职、双报到共驻共建、为党员过政治生日等活动。强化考核评价,落细党组织堡垒指数、书记头雁指数、党员先锋指数标准, 开展创建五星级党支部、评选模范岗位标兵活动,推动后进赶先进、中间争先进、先进更前进。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面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管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表稿件3800余篇,传递司法正能量,维护司法领域意识形态安全。

不断加强司法能力建设。组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辅导、民法典专业授课、信息化应用、保密知识讲座等各类线上”“线下培训、调训402000余人次,开展干部上讲台活动27期,着力提升理论素养。充分发挥专业法官会议、审判委员会作用,召开质效评析研讨会,开展庭审质量和案件质量评查、裁判文书评比等活动,着力提升实践能力。选任特邀调解员入驻诉讼服务中心、嵌入审判团队,提高人民陪审员参审率,加强交流互动,着力提升做群众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持续强化强基导向。强化干部培养,选派基层法院院长3名,选拔调整中层干部30名,晋职晋级、择优选升干警96人次,动态调整员额法官23人,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强化基础建设,新建、改建人民法庭2处,建设羁押室、监控室、专用囚车等六专四室”70个、科技法庭108个,在物质装备上向基层倾斜。强化职能作用,基层法院、人民法庭结案57739件、14936件,分别占全市法院、基层法院结案数的87.9%25.9%,充分发挥基层法院、人民法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作用,1名干警被表彰为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个人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全面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持续强化一岗双责,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从我做起、从细节抓起,部署开展四项教育整治活动,认真做好巡视巡察和司法巡查回头看工作,强化务实担当的工作作风。坚持教育、管理、惩治、挽救同向发力,召开全市法院党风廉政建设会议,加强警示教育,开展司法巡查、审务督察,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二种形态,营造风清气正的司法环境。

全市法院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向市、区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优化营商环境、破产审判等工作情况。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沟通联络,邀请监督宣誓、旁听庭审、见证执行、视察工作601人次,集中走访、征求意见921人次,办结提案、建议8件。诚恳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虚心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自觉接受纪检监察监督,主动邀请纪委监委监督重大事项决策。认真接受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落实邀请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依法办理抗诉和检察建议案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聘任77名特邀监督员,举行新闻发布会、媒体记者进法院、法院公众开放日等活动39次。

各位代表,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收获成绩的一年。这一年,全市法院攻坚克难,工作呈现出重点突破、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必新、省法院院长张甲天等各级领导51次批示肯定法院工作。这一年,广大干警奋力拼搏,努力成就了不起的自己,全市法院18个集体和39名个人受到市级以上表彰。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委的坚强领导、人大的有力监督、政府政协以及社会各界和全市人民的关心帮助,得益于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支持。在此,我代表全市法院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成绩来之不易,问题更应当引起重视:我们的司法理念与新形势新任务相比相对滞后,与时俱进完善司法为民举措需要不懈努力;办案压力持续加大,融入诉源治理大格局需要加大力度;司法宣传的广度深度不足,讲好枣庄法院故事的能力需要大力提升;队伍建设存在薄弱环节,以监督制约促自觉自律需要进一步强化。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市法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坚持单项工作创一流、整体工作争先进,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服务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强民生保障,进一步强化自身建设,以司法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政治建设,持续塑造忠诚本色。树牢政法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理念,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法院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聚焦中心工作,持续提升服务实效。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三是狠抓主责主业,持续守护公平正义。坚持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双轮驱动,狠抓执法办案第一要务,大力宣传、正确实施《民法典》,不断提升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能力。四是加强自身建设,持续锤炼过硬队伍。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院,扎实开展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年”“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活动,努力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院队伍。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全市法院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大会决议,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开创全市法院工作新局面,努力为我市十四五开好局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和服务,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秘书处   

                                                                                                                                                                                                                                                                               2021122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